10月28日晚,最后一包紅米被認購,吳川市蘭石鎮名利村滯銷的5500斤臨期紅米全部售罄,這彰顯了媒體、企業與社會攜手助農的強大力量。(據10月29日《湛江日報》)
5500斤臨期紅米一天售罄的奇跡,勾勒出多方協同助農的溫暖畫卷。這一成果不僅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為“百千萬工程”背景下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了生動范例。
媒體的橋梁作用在此次助農行動中至關重要。湛江日報社接到求助函后迅速行動,實地調研還原紅米滯銷困境,依托電商平臺開設銷售專區,還創新性發起“愛心幫扶聯盟”,以“批量采購 +公益幫扶+愛心消費”機制激活社會力量。這種“調查 +傳播+資源對接”的全鏈條介入,讓優質紅米走出困境。要知道,這批帶有“名利禾花”商標的紅米,源自沖積沃土的生態種植,經全自動生產線加工,本就具備市場競爭力,只是受困于銷售渠道單一。
企業與社會力量的快速響應,讓愛心善意轉化為實際成效。“認購50包即可成為聯盟一員”的機制設計,降低了企業參與門檻,實現了公益與效益的雙贏。這種精準對接,是社會對優質農產品需求與農戶供給的有效匹配,并非簡單的慈善捐贈。正如村支書張鑒民所說,當地紅米產業已規模化種植,此次滯銷暴露出渠道短板。
然而,欣慰之余更需清醒認識到,一天售罄的奇跡只是應急之舉。名利村雖有冷庫緩解滯銷壓力、注冊了特色商標,但尚未建立穩定產銷鏈路,這也是許多鄉村特色產業的共性問題。
從“救急”邁向“長效”,還需跨越幾道坎。其一,建立市場信息預警機制,避免農戶盲目種植。市場信息不暢,容易導致農產品供需失衡,建立預警機制能讓農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其二,強化品牌運營,讓“名利禾花”等特色商標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品牌是產品的名片,加強品牌運營能提升產品附加值。其三,完善冷鏈與物流體系,減少臨期滯銷風險。冷鏈物流不完善,農產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易損耗,完善體系能保障農產品品質。此次“愛心幫扶聯盟”若能持續運轉,有望成為連接產地與市場的常設橋梁。
5500斤紅米的售罄,是終點亦是起點。當媒體的傳播力、企業的行動力、社會的愛心與鄉村的生產力形成閉環,“百千萬工程”的沃土必將結出更多“豐收即增收”的碩果,讓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民生活日益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