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紅米是我們很多村民的心血,如今卻困在倉庫里。”吳川市蘭石鎮名利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文聰道出當下困境。(10月28日湛江日報)
吳川市蘭石鎮名利村5500斤臨期紅米的滯銷困境,隨著湛江日報社的迅速行動迎來轉機。10月28日,通過報社發起的“愛心幫扶聯盟”高效運作,1100包5斤裝紅米在一天內售罄。
這場助農行動源于貫穿始終的“媒體擔當”:從“快”字搶占先機,到“智”字搭建橋梁,再到“遠”字謀劃長效,主流媒體用專業能力架起了城鄉供需的連心橋。
“快”的背后,是“不耽誤一袋米”的責任感。對靠土地吃飯的村民而言,臨期的不僅是紅米,更是辛勤耕耘的回報。接到求助函后,湛江日報社第一時間雙線行動: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實情,電商平臺同步開辟銷售專區。這種“接函即動”的效率,源于對農民急難愁盼的深刻體察——早一天推廣,紅米就多一分銷路,村民就少一分損失。這份與時間賽跑的自覺,正是主流媒體為民情懷的直接體現。
“智”的深處,是“不止于賣產品”的巧思。優質紅米困于倉庫,根源在于銷售渠道單一。湛江日報社創新發起“愛心幫扶聯盟”,構建“批量采購+公益幫扶+愛心消費”的三方共贏機制。認購50包即可成為聯盟成員、獲得品牌曝光的設計,既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熱情,又為紅米拓寬了穩定銷路。這種將公益屬性與市場邏輯相結合的智慧,讓助農從“輸血式幫扶”轉向“造血式賦能”,是媒體從“傳聲筒”升級為“連接器”的生動實踐。
“遠”的內核,是“為產業謀長遠”的擔當。名利村的紅米本有先天優勢:袂花江畔的沃土孕育出富含礦物質的品質,“合作社+農戶”模式保障了標準化生產,“名利禾花”商標更凝聚著村民的產業期待。湛江日報社不僅解決眼前滯銷,更在為特色產業探路——通過媒體影響力讓“藏在深閨”的好米被看見,為建立長效產銷機制鋪路。這與廣東“媒體+農業”融合發展的探索一脈相承,讓媒體成為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
這場紅米救援行動早已超越單次助農的意義。對主流媒體而言,“媒體擔當”是面對民生需求時的本能響應:不辜負每一分耕耘,不浪費每一份優質產能,不缺位每一次助農契機。從徐聞菠蘿借媒體矩陣暢銷,到名利紅米靠“愛心聯盟”突圍,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資源整合力,正是破解“酒香怕巷子深”的關鍵密鑰。
這道由媒體搭建的“連心橋”,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的希望,一頭連著市場需求的暖流。它所承載的,不僅是5500斤紅米的銷路,更是鄉村振興的底氣與信心。這,正是“媒體+”賦能帶來的最動人的發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