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推出“體育之鄉”系列報道,首站便將目光鎖定南海之濱的湛江,深度探尋這座“跳水之鄉”的人才培養密碼、百年傳承基因以及水上運動賦能文旅發展的創新路徑,向全國觀眾展現湛江水上運動的獨特魅力與蓬勃活力。

報道中,央視記者走進湛江市跳水運動學校,用鏡頭記錄下這里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的“沉浸式訓練”日常。7歲的小將符喬淵等一批“跳水梯隊”新人,正以全紅嬋等湛江籍奧運冠軍為榜樣,在一次次起跳與打磨中積蓄力量,成為當地跳水人才庫的“新鮮血液”。據悉,湛江已構建起一套成熟的“選苗體系”,教練團隊每年深入幼兒園、小學,從6至7歲兒童中篩選具備身體協調性、彈跳力等潛質的好苗子,更以興趣為基石,讓海邊長大的孩子在親近水、熱愛跳躍中開啟追夢之路。



作為“世界跳水技術之父”徐益明的故鄉,湛江的科學訓練體系尤為引人矚目。徐益明首創的“陸上拉保護帶”“陸上壓水花”等經典技法,至今仍是該校核心訓練內容,而訓練館內一張補了又補的舊網,見證了勞麗詩、何沖、全紅嬋等一代代奧運冠軍從這里走向世界巔峰,印證了“世界跳水看廣東,廣東跳水看湛江”的美譽。


追溯百年傳承,湛江的跳水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脈。從漁民搭建的木板跳臺到專業訓練場館,從街頭追浪的孩童到奧運冠軍,赤坎老街的蝦餅承載著湛江人與大海的深厚聯結,博物館的老照片記錄著體育運動在此扎根生長的軌跡。上世紀60年代起,10多座標準跳臺陸續出現在湛江各水畔,1955年建成的廣東省第一個10米木板跳臺歷經迭代,見證了無數孩子的追夢起點。如今,跳水主題公交車站等城市印記,更成為傳承榮耀的鮮活載體,讓陳麗霞、勞麗詩、何沖兄弟、全紅嬋等冠軍的精神不斷延續。



除了跳水的輝煌,央視報道還關注到湛江水上運動的多元發展與文旅融合新篇。依托漫長海岸線和近300天的適宜水溫,湛江已成為皮劃艇、帆船、蹼泳等項目的南北運動員訓練寶地,完善的訓練保障系統備受青睞。同時,水上運動正從專業賽場走向大眾生活,湖光巖的滑水、索道劃水項目以及海上龍舟賽等,吸引著眾多游客參與體驗。全紅嬋、張小冬、邱亞帝等名將帶來的“冠軍效應”,推動湛江打造“觀賽+體驗”的新型旅游模式,讓這座南海之濱的城市在體育與文旅的碰撞中煥發更強活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