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的西南部,有一座與浪花共生的城市——湛江。這里坐擁令人心醉的海濱風光,是聞名遐邇的“跳水之鄉”。這片被大海環抱的土地,不僅賦予了湛江人與生俱來的親水基因,更讓跳水這一運動在此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湛江的水上運動歷史可追溯至1935年。當時,湛江第一家體育運動協會——赤坎體育協進會誕生。一位名叫王振祿的魚塘主將自家位于赤坎海邊的魚塘改建成了游泳池,稱為“赤坎游泳棚”。這座設施后來發展成為湛江市跳水運動學校,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跳水臺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湛江地區已有超過10座標準的十米跳臺場地。隨后這里孕育了眾多跳水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因其在跳水領域的卓越貢獻而被譽為“中國跳水之鄉”。

湛江的跳水基因,為何如此強大?
首先,無可替代的自然條件為湛江跳水奠定了堅實基礎。湛江地處北緯21.2度,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區域,冬季平均氣溫穩定在16℃-23℃,即便在寒冷季節,也能完全保障跳水訓練正常開展,為運動員提供了全年不間斷訓練的絕佳氣候環境。同時,作為濱海城市,湛江擁有2000多公里海岸線,廣闊的天然海域不僅是跳水運動的優質訓練場地,還能同步支撐帆船、帆板、沖浪等其他水上運動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水上運動生態。

其次,“靠海吃海”的地域特色為湛江跳水選材提供了天然優勢。漁業是湛江的重要產業,當地居民因日常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在身體素質上具備天然優勢,而這正契合跳水運動對運動員身體條件的嚴苛要求。在跳水選材中,教練通常會從5歲左右的孩子里篩選好苗子,身體輪廓、身高、腿部肌肉、關節柔韌性都是關鍵指標,這樣的好苗子在湛江從不稀缺。每年,湛江市跳水運動學校與湛江市體校的教練都會深入下屬區縣,甚至鎮一級的學校、幼兒園開展選拔,為湛江跳水儲備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深厚的底蘊最終轉化為輝煌的成績,湛江“跳水之鄉”的名號響徹全國。1963年,湛江女將鄭觀志與黃秀妮在雅加達世界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分別斬獲女子跳臺、女子跳板亞軍,被譽為“湛江碧波雙飛燕”。她們的故事在1964年被改編成電影《女跳水隊員》,以湛江風景區和赤坎游泳場為背景,風靡全國,讓跳水運動走進大眾視野,也讓湛江跳水的名號傳遍大江南北。此后,這里更是走出了勞麗詩、何沖、全紅嬋等多位奧運冠軍與世界冠軍。這份光榮的成績單,不僅是湛江的驕傲,更成為推動當地水上運動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品牌效應。

事實上,湛江的水上運動優勢遠不止于跳水。憑借其悠久的水上運動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輝煌的競技體育成就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湛江在發展水上賽事方面擁有顯著優勢。湛江不僅孕育了多位跳水奧運冠軍和帆船、水球、蹼泳等水上項目世界冠軍,而且湛江地處三面環海,擁有全國第二長的海岸線,海域廣闊,溫暖的氣候條件、優質水域資源等天然地理條件以及擁有國家體育總局湛江潛水運動學校,這些資源為湛江發展水上運動發展高起點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湛江通過舉辦水上運動嘉年華、國際潛水節等賽事,正加快打造“水上運動之城”,推動體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提升湛江水上運動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湛江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湛江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特別是競技體育長期處于全省第一方陣,始終將體育作為城市名片重點打造,并建設了大量完善的體育設施。近年來,湛江更是明確提出打造“水上運動之城”、申報國家級“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等目標,持續推動體育事業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
2025年,湛江迎來了體育事業與城市發展的重要契機——成功獲得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比賽足球項目五人制女子組決賽與競技體育武術散打項目的承辦權。這一機遇不僅是對湛江體育綜合實力的高度認可,更將為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與品牌形象提升帶來多元且深遠的影響。

對于承辦全運會相關項目的價值,湛江市相關負責人進一步闡釋:賽事的舉辦將成為強大“引爆點”,一方面能直接拉動賽事經濟與消費增長,推動場館及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另一方面,可有效串聯“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會展”“體育+餐飲”等多元業態,助力城市產業結構優化。
從“跳水之鄉”的榮光,到“水上運動之城”的建設,再到承辦全運會的新機遇,湛江正以體育為筆,描繪著城市發展的新藍圖。這場全運會的承辦,不僅是一次體育比賽的考驗,更是一次城市營銷與產業升級的全面實踐。這座被浪花滋養的城市,正以十五運會為新起點,讓跳水精神代代相傳,在碧波間躍動更多“冠軍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