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上官云)“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它的到來,意味著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圍繞這一節氣,形成了諸多有趣的民俗。比如立冬要吃餃子,一來改善生活,二來因為此時恰好是秋冬相交;在古代,冬天“圍爐暖酒”也比較流行。
休養生息 萬物收藏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形象地展現了此時的氣候特點。

資料圖:立冬時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侗鄉國賓館的銀杏樹金黃葉片掛滿枝頭,在陽光映射下熠熠生輝,片片小扇迎風搖曳,鋪滿一地金黃,構成一幅幅迷人畫卷,美不勝收。龔普康 攝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秘書長唐志強介紹,從天氣方面看,此時往往氣溫降幅比較大,對黃河中下游地區來說,立冬意味著入冬。
“在甲骨文里,‘冬’字像是一段繩子的兩頭都打了一個結,有‘終了’的意思,此時全國秋收基本完成,糧食入倉,動物也需要避寒了。”他說。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去冬來,立冬意味著萬物開始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態。此時樹葉隨風飄落,秋意尚未完全消退,初冬的景色已緩緩在天地間鋪陳開來。
唐志強提到,平時農事活動繁忙,到秋季迎來了大豐收,冬天農活不太多,是享受豐收的季節,人們修補房屋、注重保暖,準備迎接寒冷的冬天,也為來年生機勃勃的春天做準備。
囤菜腌菜 圍爐暖酒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在古代,有‘迎冬’儀式,有的地方有祭祖、飲宴等風俗。”唐志強認為,很多圍繞立冬節氣誕生的民俗,其實都是在提醒人們積極做好準備,順應天時,安然度過冬季。

資料圖:河北省石家莊市雪花紛飛。當天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他舉例道,比如在立冬前后,北方很多人家要囤積大白菜等耐儲存的蔬菜,以備冬季所需。或者是將蔬菜腌制好,冬天吃一點,也可以換換口味。在南方,還有立冬時釀酒的風俗。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唐志強說,冬天的閑暇時間相對多一些,此時在古代,“圍爐暖酒”比較流行,大詩人李白就寫過在冬季飲酒的情況。立冬也是冬學開學的日子。
立冬進補,吃什么?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從養生角度來說,古人很注重在立冬前后進補,以抵御嚴寒。

資料圖:圖為“七彩餃子宴”中花型擺盤各不相同的餃子。王牧雨 攝
“羊肉適宜溫補,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身體有好處。這個時候,也有很多人喜歡吃涮羊肉。”唐志強說,咸肉菜飯也是此時頗受喜愛的美食。
說到節令美食,很多時候都少不了餃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唐志強看來,立冬吃餃子有改善生活的意思,而且此時是秋冬之交,吃餃子正好應景。
“南方糯米豐收,糯米比普通大米熱值更高,人們將其加工做成糍粑之類,或者是做一些糕點,加上栗子、紅棗等干果,好吃又營養豐富,很適合冬季滋補身體。”他說。
總體說來,無論是吃羊肉還是吃餃子等等,目的都是為身體補充能量,提高人體抗寒耐凍的能力。唐志強提醒,立冬時節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順天應時,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