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的流沙灣海域,1000多個深海網箱分布在深藍的大海,漁民們在工作船甲板上忙碌著,將一網網金鯧魚起吊上船,金鯧魚在陽光照耀下銀鱗閃閃……
數字顯示:目前湛江全市已建成湛江灣、雷州灣、流沙灣、草潭灣4個深海網箱養殖集聚區,總養殖水體1165萬立方米,其中大型養殖平臺6個,約占全省38%;重力式深水網箱3451個,約占全省54%,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30年全省第一。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湛江灣一號”成功下水,突破了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育技術。
湛江現代化海洋牧場流沙灣海域的深水網箱星羅棋布。
在這一組組數據背后,正是湛江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為抓手,以海洋牧場建設的堅實步伐,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縮影,更是通過“耕海牧漁”的實踐,將“中國海鮮美食之都”“中國金鯧魚之都”等四張國家級名片轉化為百萬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譜寫了一曲藍色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幸福牧歌。
種業創新為老百姓找到致富的“金鑰匙”
今年湛江通過捕獲野生親本,突破了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育技術,成功繁育種苗100多萬尾,成功認定2家省級硇洲族大黃魚原種場。湛江現已成為我省海水種業最重要的創新基地。這讓養殖戶看到了新希望。
在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展示區,透明水箱里金黃的大黃魚往來游弋。“這是我們從海里捕撈的野生大黃魚,用來培育種魚,目前已到第三代,車間存500多條原種魚,現培育的10公分魚苗達50萬尾,超百萬尾投海試養成活率超90%。”海威集團總經理劉東戈介紹說:“我們和廣東海洋大學合作,把科研理論與漁民經驗結合,解決了大黃魚出水死、野性強的難題。”
種業突破帶來的不僅是品種豐富,更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目前全市水產種苗場480家,擁有17家省級以上水產良(原)種場,占全省23.6%,其中國家級水產良種場2家,占全省33.3%,2024年培育水產種苗1694億尾,約占全省13%。全市主要水產苗種繁育和養殖種類60個,金鯧魚、章紅魚、軍曹魚、石斑魚、鯛魚、硇洲族大黃魚、馬友魚、剝皮魚等一批海水魚人工繁育技術被攻克并投入生產應用。如今,湛江已形成“金鯧魚當家品種+特色品種”的產品矩陣,種業創新正從實驗室走向漁排,成為漁民增收的“金鑰匙”。
目前,湛江正全力推進南方水產種業基地建設,向著全國水產種業“硅谷”的目標加速邁進。在特色品種研究領域,湛江聚焦硇洲族大黃魚、鮸魚、軍曹魚、章紅魚等優勢品種,構建系統研究體系,推動高品質海水魚產業化生產。同時兼顧民生需求,大力發展金鯧魚、石斑魚、鯛魚等大眾化適養品種,優化多品種養殖結構,堅守“養殖老百姓吃得起的魚”的發展理念。
深海牧場“甜甜圈”讓漁民金鯧魚出圈
海威集團是湛江一家綜合性全產業鏈的水產企業,目前已建成“海威1號”“海威2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年產能名優海魚900噸,旗下東騰飼料年產能30萬噸,構建起“從育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我們累計為養殖戶創收數百億元,帶動數十萬養殖戶脫貧致富。”劉東戈表示,企業將持續探索現代化養殖模式,為湛江水產產業注入新動能。
在流沙灣海域,幾十個周長近90米的重力式深水網箱整齊排列,宛如一個個巨大的“甜甜圈”。“這是我們的‘海上糧倉’,一個網箱能養7到10萬斤金鯧魚,年產量超400萬斤,產值6000多萬元。”一位漁民自豪地介紹說。
深海養殖的變革不僅體現在產量上。在流沙灣海域,工作船上的6名年輕漁民正通過監控系統查看魚群狀態,“以前靠經驗,現在靠科技。在廣東海洋大學專家指導下,我們試行了‘一年兩造’模式,效益翻番。”一位漁民道出了現代化養殖的魅力。
目前,湛江已建成湛江灣、雷州灣、流沙灣、草潭灣4個深海網箱養殖集聚區,總養殖水體1146.5萬立方米,其中大型養殖平臺6個,HDPE網箱3451個,分別占全省38%和54%。金鯧魚年產量超1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40%。
產業發展帶動了就業增收。遂溪縣依托深水網箱養殖,2024年建有深水網箱285個,金鯧魚養殖面積達3823.395畝,年產量1.1萬噸,年產值3.77億元,直接帶動就業超800人,輻射帶動上下游產業同步發展農戶超2000戶,金鯧魚不僅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更成為了帶領農民增收的“致富魚”。
截至2024年5月底,湛江已建成深水網箱養殖水體966萬立方米,其中HDPE重力式網箱3563個,養殖水體達952萬立方米。大型養殖平臺集群效應凸顯,包括養殖水體6萬立方米的“恒燚1號”柱穩式桁架平臺、3萬立方米的“海威2號”半潛桁架式平臺、1.5萬立方米的“海威1號”平臺等6個大型裝備投入使用。其中“恒燚1號”作為廣東省目前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臺,若全負荷養殖章紅魚,年均產值可達1.35億元,展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漁港經濟區與產業綜合體建設同步提速。總投資約3.5億元的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產業綜合體項目于2025年6月開工,規劃用地2.74萬平方米,2027年建成后將成為北部灣地區漁港經濟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投資11.9億元的湛江國際水產城項目已獲得9.55億元授信融資,項目建成后將形成14.5萬噸冷凍冷藏規模,整合冷鏈倉儲、應急儲備與文旅功能,打造“平時服務產業、急時保障民生”的雙軌模式。
湛江以裝備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深海養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跨越。深海養殖裝備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支持企業技改升級,形成集群式發展態勢。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研究院全力攻關智慧漁業關鍵技術,光熱養殖、智能傳感、精準投料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不良天氣和復雜海況下的安全養殖。
前沿技術探索成果豐碩,低空經濟、海洋波浪能應用等技術正逐步提升牧場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湛江灣實驗室漁業大數據中心融入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技術,構建全產業鏈數字鏈路與信息共享機制。目前在建的“海塔1號”高抗臺全潛式智能平臺和“湛江灣1號”網箱型養殖工船,將進一步推動深遠海養殖智能化水平躍升。
《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23-2035)》為海洋牧場建設繪制了宏偉藍圖,規劃近期用海619平方公里,劃分近海19塊、中遠海20塊海域,秉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的發展思路,推動深遠海養殖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經濟讓百村蝶變百姓受惠
在遂溪縣預制菜產業園生產車間,機器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忙著將金鯧魚加工成多種預制菜品。金鯧魚加工是遂溪縣預制菜產業園重點打造的預制菜產品之一,園區的雙湖食品有限公司以金鯧魚、羅非魚等水產品為主要食材加工預制菜,全年加工能力可達8000多噸,主要產品有凍金鯧魚、淡曬金鯧魚、一夜埕金鯧魚、開背金鯧魚等。一位當地的工人說:“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不定,現在在家門口的加工廠上班,既能掙錢又能顧家。”
據了解,湛江現有水產加工企業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3家,國家涉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6家,年加工能力100多萬噸,開發預制菜品1000多個,年產量10萬噸。
預制菜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解決了漁民“賣魚難”問題,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一位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吸納了周邊50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媽媽工人’占比達60%,月薪3000到5000元。”此外,30家飼料加工廠年產水產飼料90萬噸,130多家海洋牧場裝備及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構建了從“魚苗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
湛江還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通過大數據系統建立水產品全聯集采模式,發布“湛江·金鯧魚指數”,塑造行業風向標。遂溪的一位金鯧魚養殖戶說:“指數讓我們及時掌握市場行情,調整養殖計劃,收入更穩定了。”2024年,湛江冷凍水產品出口11.42萬噸、37.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1%和2.2%,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韌性。
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湛江將通過種業創新、空間拓展、智慧升級的三輪驅動,向著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奮發前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力”,讓藍色經濟的紅利更多地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