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市徐聞縣,35萬畝菠蘿田如同金色的海洋,每年產出超70萬噸菠蘿,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中國菠蘿之鄉”的美譽名不虛傳。然而,產業繁榮的背后,卻曾有一個“甜蜜的煩惱”——在生產線末端,大量菠蘿渣堆積成山,成為困擾企業難題。
如今,一場“變廢為寶”的革新正在這里上演。10月28日,記者了解到,徐聞正通過創新實踐,逐步構建起“種植—加工—養殖—種植”的“無廢菠蘿產業鏈”,讓這些固體廢物“煥發新生”。
加工的菠蘿渣。 通訊員供圖
產業負擔:
繁榮背后的“渣渣煩惱”
在徐聞縣的菠蘿加工廠的機械轟鳴聲中,新鮮菠蘿經過去皮、切塊、清洗等工序,變成了罐頭與汁。
“我們廠每天加工50噸菠蘿,產生的菠蘿渣就有20噸左右。以前沒有好辦法處理,只能付費清運、臨時堆放,既增加成本,更擔心環境污染。”該廠負責人道出了曾經的無奈。據初步統計,全縣年加工菠蘿量約30萬噸,按每噸菠蘿平均產生0.4噸廢渣計算,年產生菠蘿渣約12萬噸。
這些菠蘿渣富含糖分和纖維素,若隨意堆放,2—3天就會腐爛變質,散發的異味影響居民生活,其滲濾液更潛藏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風險。
循環生金:
菠蘿渣“變身”優質飼料
為破解這一困境,徐聞縣引入龍頭企業,開始探索菠蘿渣資源化利用路徑。2024年開始,湛江市生態環境局進一步謀劃推進徐聞“無廢縣”試點建設,通過深入調研徐聞縣域固體廢物現狀,識別菠蘿產業廢棄物處理難題,并綜合評估技術可行性與產業協同潛力,提出依托徐聞縣菠蘿產業,圍繞菠蘿渣就地肥料化、飼料化資源利用路徑,支持建設菠蘿渣生產豬飼料、發酵制造生物有機肥等資源化利用項目,打造“無廢菠蘿產業鏈”,助力徐聞縣菠蘿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支持下,京基智農在徐聞投資建設菠蘿渣綜合利用項目,開啟了“變廢為寶”的新嘗試。京基智農徐聞基地內,運來的新鮮菠蘿渣先經過粉碎后轉運至發酵車間,與米糠粕、豆粕等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發酵。隨后再按比例添加進入飼料生產,制成優質的豬飼料。菠蘿渣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菠蘿蛋白酶,能有效促進生豬的腸道吸收和降低糞臭。
這一“變廢為寶”的效果立竿見影。該項目每年可消化菠蘿渣1萬噸,生產飼料4萬噸。項目方提供的數據顯示,使用菠蘿渣飼料的生豬,提高豬只日增重5%以上,料肉比降低0.05以上,降低單噸飼料成本10元/噸,同時減少豬舍氨氮排放25%以上。此外,菠蘿渣發酵飼料含有有機酸、酶和益生菌,有助于生豬消化吸收,讓豬肉沉積更多鮮味氨基酸和肌苷酸,形成獨特果香的“菠蘿豬肉”。
閉環成型:
“無廢”鏈條串起生態圈
京基智農的實踐,串聯起徐聞菠蘿“種植—加工—養殖—種植”的閉環產業鏈。從產業邏輯來看,菠蘿種植提供原料,加工產生的廢渣用于養殖,養殖產生的糞污轉化為種植所需的有機肥,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圈。
據悉,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將與徐聞縣人民政府協同發力,保障“無廢菠蘿”模式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完善菠蘿渣收集體系。科學規劃收運網絡,確保菠蘿渣應收盡收、規范轉運。拓展資源化利用渠道。引導支持企業及科研機構探索菠蘿渣生產牛飼料、高附加值產品等多元化高值利用路徑。強化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依托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圍繞無廢菠蘿產業鏈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系統研究,推動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加強全鏈條環境監管。建立健全從產生到應用的全程監管機制,壓實責任,嚴防二次污染。通過政企聯動、系統推進,力爭2025年底實現全縣90%以上菠蘿渣資源化利用,將“中國菠蘿之鄉”打造成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名片。
從令人困擾的菠蘿渣到循環利用的“豬黃金”,徐聞菠蘿產業的“無廢”轉型,正書寫著廣東農業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