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隨著最后一包紅米被認購,吳川市蘭石鎮名利村滯銷的5500斤臨期紅米已全部找到買家。(10月29日《湛江日報》)
經《湛江日報》報道之后,5500斤臨期紅米一日售罄——這令人驚嘆的“湛報速度”背后,是一場跨越湛江、茂名、陽江的愛心接力,不僅解了吳川蘭石鎮名利村村民的燃眉之急,更揭開了“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的核心密碼。湛江日報社從接到求助函到搭建幫扶網絡的全過程,以“媒體+調研”“媒體+聯盟”“媒體+機制”的多元實踐,勾勒出主流媒體在助農惠農中的獨特作用,為湛江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媒體+調研”,奠定了公眾的信任基石。當“5500斤優質紅米面臨滯銷”的一紙求助函于10月24日周五抵達報社,媒體沒有等周一上班再推進,而是立刻抓住周末窗口期行動——25日、26日連續兩天扎進村里啟動實地采訪,走進種植基地查看紅米品質,與村民、合作社負責人溝通滯銷細節,用翔實的調研數據為報道“打底”;還沒等報道刊發,就提前論證成立“愛心幫扶聯盟”的可行性,為后續行動攢下“底氣”。這種“調研先行+真實呈現”的模式,充分彰顯了本土主流媒體“在現場”的價值,讓“臨期紅米”不再是模糊的“滯銷難題”,而是看得見、信得過的“幫扶清單”。再加上報社旗下“湛品甄選”電商品牌的推介,相當于給消費者吃下“定心丸”——大家知道“這是湛江本地媒體核實過的好米”,熱線電話才會響個不停,訂單才會從三地紛至沓來。相比村民獨自吆喝“賣米”,“媒體+”的介入顯然放大了聲量,精準打通了“信息不對稱”的堵點,讓社會愛心有了可靠的發力點。
“媒體+聯盟”,引動了資源的高效聚合。湛江日報社沒有把幫扶停留在“發篇報道呼吁”的層面,而是主動搭建“愛心幫扶聯盟”,將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打造了引動各方資源積極參與到湛江“百千萬工程”中來的全新平臺。從率先響應的蜀鄉食府鹽幫川菜、湛江經緯實業有限公司(粵府鮮金鯧魚),到鳴記豬肚雞三家門店等一大批本地企業,再到陽江獵鷹國際影視、茂名廣東鑫庫科技等市外力量,都是通過“聯盟”這個紐帶被精準對接。報社在這里既是“信息中樞”,及時傳遞紅米滯銷情況與認購需求;又是“對接橋梁”,幫村民與企業敲定認購數量、配送方式;更依托“湛品甄選”直播帶貨實現“報道引流—訂單對接—物流跟進”的產銷閉環。沒有“媒體+聯盟”的模式,企業可能找不到幫扶渠道,村民也難接觸到這么多有實力的買家。這種“媒體+聯盟”的模式,真正將“零散的善意”凝聚了起來,最終才有了“一日售罄”的高效成果。
“媒體+機制”,實現了長效的關鍵突破。這次“媒體+”行動中,最難得的不是5500斤紅米一日售罄,而是不少企業在認購后主動要求“加入聯盟”,表示要長期關注鄉村振興,共同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這背后,是“媒體+機制”獨特作用的發揮——深度融合大潮之下,媒體應轉變角色,從“信息傳播者”成為“文化服務者”。報社沒有滿足于“一次性賣米”,而是通過“聯盟”的形式,把“單次幫扶”轉化為“長效合作”。可以預見,以后湛江其他村鎮再遇到農產品滯銷,不用再“匆匆忙忙找辦法”,而是可以“從從容容找聯盟”,通過“媒體+”就能快速“+”上企業資源;企業也能通過聯盟持續參與助農,以更加積極有為的姿態“+”到“百千萬工程”中來。這種“一次搭建、長期可用”的機制,讓“媒體+”從“一時救急”升級為“常態賦能”,闖出了一條產銷對接的全新通道。
從“媒體+調研”筑牢信任,到“媒體+聯盟”整合資源,再到“媒體+機制”留住愛心,湛江日報社的實踐證明:無論時代怎么變、需求怎么變,主流媒體的獨特作用和使命擔當是不變的——只要湛江市民需要,湛江日報就一直都在!這5500斤紅米售罄的背后,是“媒體+”力量的全新出發,更是湛江以創新之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