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湛江港寶滿集裝箱碼頭,一聲汽笛劃破長空,“船問網101”輪緩緩駛離泊位,載著來自貴州遵義的汽車輪轂,經海南洋浦港中轉,直奔泰國。(9月5日《湛江日報》)
全國首票“并行港+西部陸海新通道”業務落地——貴州遵義、廣東湛江、海南洋浦“接力”,將一批貨物運往國際市場。“并行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創新之下,鐵海聯運“一箱到底”,不僅耗時短、省成本,更打造出西部地區南向出海的國際物流新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并行港+西部陸海新通道”,湛江就是那個“+”號。在這個新模式中,湛江聯動各戰略的樞紐作用得以進一步凸顯。報道中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將原有湛江—海南—粵港澳大灣區的海上“0”形環線班輪通道,拓展為覆蓋西南地區的“6”形發展新格局。
從“0”到“6”,湛江既是延伸出去的新起點,又是扣緊“并行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連接點,看似簡單的“中轉”“駁運”,實際上發揮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西部陸海新通道、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戰略協同聯動的獨特功效。
從“0”到“6”的突破,得益于湛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處三大國家戰略交匯點,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發揮作用?湛江,從未停止過的思考。
思考的背后,是接連不斷的挑戰,更有加速發展的緊迫。盡管區位優勢獨特,湛江卻長期面臨通道交匯卻未貫通、優勢疊加卻未聚合的困境: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貨物,會更多考慮從其他港口出海,湛江的南向門戶作用未充分釋放;與海南自貿港隔海相望,努力相向而行,卻未能深度承接其政策紅利與產業外溢;即便在已有的“0”形環線內,也只是串珠成鏈的其中一“珠”,獨特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更不用說將“通道經濟”高效轉化為“產業經濟”。
如何破局?鑰匙就藏在從“0”到“6”的突破之中。
“并行港+西部陸海新通道”新模式之下,湛江終于找到了這樣一條新路徑:將地理上的“交匯點”,轉化為經濟上的“發力點”。一方面,它能以更省錢又省時的物流網絡,吸引西南腹地的貨物奔湛江而來,讓湛江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扮演更重要的“南向出口”角色。另一方面,借助“并行港”與洋浦的聯動,湛江將能更高效地共享海南自貿港的機遇。而且,這一點將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之后愈發凸顯。
更為重要的是,從“0”到“6”,就像一次堅定有力的“舉手”——湛江正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在推動戰略協同中扛起了更多責任:既能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移,又能在與海南相向而行中借力發展,進一步扮演好“灣港聯動”的紐帶角色;更能將西南地區的資源與東南亞的市場連接起來,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占據更關鍵的位置。
從“0”到“6”,湛江作出關鍵一躍。未來,湛江仍需在“獨特作用”上持續發力,圍繞港口發展臨港制造、跨境電商、物流金融等產業,讓“通道經濟”真正帶動“產業崛起”,以真正的樞紐之姿,在三大國家戰略協同聯動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扛起新擔當、釋放新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