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全運志愿同行、垃圾分類共踐”的濃厚氛圍,11月14至17日,由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湛江市環境衛生協會承辦的“匯聚志愿微光、筑造綠色全運”系列公益活動先后走進濱海小區、萬達廣場、南國熱帶花園、印象匯等城市核心區域,掀起環保實踐熱潮。(據11月19日《湛江晚報》)
這次活動極具創新特點,首先展開的趣味運動,都直接與垃圾分類有關,不論是用長筷夾乒乓球或拋沙包投送都在考問垃圾分類知識,于娛樂之中強化對垃圾分類認知。其次設立可回收物兌換點,舊書、報紙、塑料瓶等即可現場兌換環保袋、雨傘等用品,一次活動送出環保袋250個,雨傘200把,市民既處理了家庭雜物又收獲了生活用品,尤其對垃圾分類有了深刻認識,強化了自覺意識。
垃圾分類看似是群眾生活中的小事,但卻是關乎生態環境,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大事,它牽著民生,連著文明,關乎節約使用資源,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文明城市創建。近年來,湛江下大氣力抓垃圾分類工作,各地立足自身特點,以系統化、精細化的治理思路,以科學合理的有效措施,持續在培養分類意識,養成分類習慣上下繡花功夫,不斷細化垃圾分類方法、完善垃圾分類投放點,加強集中清運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垃圾分類從“新風尚”到“新習慣”,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改變舊有觀念和習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文明新風尚的養成考驗的是定力和耐力。垃圾分類是最難堅持的小事,必須做到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在創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上下足功夫,要構建投送、收集、運輸、處理閉環機制,實行垃圾收集點和廢舊物質收購點兩網融合。要通過互聯網+積分兌換形式,讓市民在參加垃圾分類中得到更多實惠。要盡快設立智能垃圾分類房,通過掃碼刷臉開啟投放口,解決傳統垃圾分類痛點難點。要組織更多實踐加趣味的垃圾分類活動,吸引廣大市民參加,讓垃圾分類成為市民日常行為習慣,成為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成為文明城市新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