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湛江市博物館紅領巾講解員培訓班首次將實地培訓課堂搬進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本次活動由市博物館主辦、市八小協辦,以“實景教學+專業指導”的模式,助力紅領巾講解員夯實紅色知識基礎,錘煉講解實踐能力。(據11月17日《湛江日報》)
一件件承載著歷史溫度的文物,一幅幅定格歷史瞬間的照片,一段段銘刻堅定信念的史料,將孩子們帶入戰火紛飛、槍林彈雨的場景中,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可思、可畏。
此次活動由市博物館主辦、市八小協辦,實景教學+專業指導”的雙重模式,讓孩子們實現從“參觀學習”到“生動講述”,從“具象認知”到“行動體驗”的跨越。這不僅是一次講解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場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洗禮。當孩子們站在展柜前,用聲情并茂的聲音講述革命歷史時,他們已悄然成長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與傳承者。
當紅領巾的稚嫩聲音邂逅革命紀念館的崢嶸歲月,當親身實踐的“代入感”取代教科書的“文本教學”,湛江市博物館這次“沉浸式”紅領巾講解員培訓,為紅色基因傳承賦予鮮活的動能。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體驗,極大增強了紅色教育的感染力,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潤物無聲”。
紅色教育非“獨角戲”,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譜的“協奏曲”,協同浸潤紅色基因。社會可通過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平臺,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持續開發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活動項目,不斷拓寬教育空間。學校應將紅色教育有機融入課程體系與德育活動,系統傳授知識,組織研學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家長應以身作則,通過陪伴孩子共同參觀、共讀紅色故事、與孩子互動交流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溫暖港灣。唯有讓社會資源“豐富起來”,學校教育“全面起來”,親子關系“互動起來”,才能為青少年紅色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少年強則國強”,紅領巾講解員不僅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未來的建設者。期待這類“沉浸式”“實踐型”的紅色教育活動不斷深化,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成長血脈,成為他們堅實的精神底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