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是一個動詞,給時間一點時間。”11月13日晚,湛江科技學院新湖校區音樂廳內,陶勇的聲音清晰而溫暖,臺下師生沉浸在他帶來的醫學與人生思考中。在這場《目光,我的醫學窺鏡》主題講座中,這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博導,以其二十年從醫經歷為鏡,引領聽眾透過醫學這面“窺鏡”,觀察社會、理解人性、感悟生命。

醫學初心,從江西小鎮到醫學殿堂
陶勇來自江西南城縣建昌鎮,那片盛產藥材的土地是他醫學夢的起點。童年時母親飽受沙眼之苦,讓他對眼科疾病有了最初認知;在新華書店閱讀武俠小說的時光,則讓他對書中能起死回生的“藥王”心生向往,萌生了從醫的念頭。
高考時,他所有的志愿都填報了醫學院校,將興趣作為醫學道路上的不竭源泉。留學經歷拓寬了他的醫學視野,更堅定了他從醫的決心。對他而言,醫學不僅是技術的精進,更是探索生命意義的旅程——醫學成為他觀察世界的“窺鏡”。

患者故事,映照醫者仁心
講座中,陶勇分享了九個患者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面映照醫學溫度的鏡子。
2011年,黑龍江佳木斯的樸先生在接受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眼底黃斑區出現病灶,面臨失明風險。陶勇冒險采用當時尚不成熟的眼內液檢測技術,成功治愈了他的巨細胞病毒感染。2020年,在陶勇自己人生至暗時刻,他收到樸先生的視頻,得知當年的救治讓一個“馬上要躍入深淵”的人重獲新生,如今已擁有幸福的三口之家。“昨天成全別人,今天成就自己。”陶勇用這句話為這個跨越近十年的故事做了注解。
廣西女孩薇薇因晚期巨細胞視網膜炎失明,在陶勇的幫助下學會使用電腦和閱讀盲文。雖然眼前漆黑,但她的內心充滿光明,用自己的故事激勵著更多孩子。《追光的孩子》正是她與陶勇共同創作的作品。陶勇從中悟出:“我們就像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如果可以借著苦難形成精神疫苗,讓自己內心更強大,可以蛻變成小雞進而成長為生命。
一位七歲北京男孩的故事則展現了愛的輻射力量。當男孩因眼睛嚴重化膿、幾近失明時,輾轉多家醫院均被告知需做好最壞準備。陶勇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技術查出病因,通過眼內注射萬古霉素讓視力奇跡般恢復到1.5。感激不已的患者父親通過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在陶勇的家鄉捐建兩個“夢想中心”,配備了500冊圖書、20臺平板電腦及專業素養課程的教室。這個項目因成效顯著,最終促成江西省教育廳與基金會的戰略合作,在全省建設了1000所夢想中心。陶勇以此闡釋“意義是一個動詞”的深層內涵——他指出,當年的科研投入,不僅意外地拯救了一個孩子的光明,更通過愛心的層層傳遞,讓萬千孩子受益,實現了醫療創新與公益善行的完美融合。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一位雙手反綁的自閉癥男孩。為阻止自我傷害,他不得不將自己反綁,同時還患有視網膜脫落和雙眼白內障。在陶勇的救治下,他保住了視力。這個病例,以及眾多類似患者的困境,促使陶勇系統性地開展了全方位的公益行動:通過建立多平臺科普矩陣、出版醫普著作、舉辦高校講座,系統化傳播眼健康知識;在醫療資源薄弱地區推動疾病篩查并籌集手術資金,同時發起志愿服務項目;針對視障群體開展早期干預、有聲演播培訓,拍攝全生命周期紀錄片,并持續開發智能輔助設備,形成從預防、診療到康復、賦能的全鏈條公益生態。
光明接力,以科技傳遞醫學溫暖
科技之光在更多患者身上閃耀
來自山西的岳岳,在白血病治療中出現視網膜病變,經過55次復查,幾近失明,視力只有0.2,沒有辦法繼續完成學業。在智能眼鏡的幫助下,突破原有視力局限,他不僅考到全年級第一名,更立志報考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航天專業。“科技保衛夢想”在他身上得到完美詮釋。
對于全盲患者,陶勇與科技企業共同開發電子助盲器,讓視障者能夠在陌生環境中安全行走。這項技術有望讓盲人未來在公共場所自由通行。
跨越二十三年的光明接力故事同樣感人。六歲被拐賣的蘇伢子,被解救后被美國家庭收養,但視力急劇惡化,兩次手術后視力只有0.05。懷揣博士夢想的他,在陶勇手術后視力恢復到0.3,并通過第三代智能眼鏡改變了生活。
中國孕婦泰國墜崖案的幸存者王暖暖,從陶勇的《目光》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正如她所說:“陶勇醫生的愛輻射了我。”她隨后寫下《重生》,這本“寫給所有女性的人生重啟之書”,又將自己的愛輻射給更多讀者。
真理的投影,為學子點亮前行明燈
講座尾聲,陶勇以“如果不添加生活這個維度,我們從書中學到的只能是真理的投影,而不是真理本身”作結。
他用生動的比喻闡釋:如同三維球體投射成二維圓形,再變成一維線段,真理在傳播中也會“降維”。從線段反推球體極為困難,正如僅從書本知識難以還原真理全貌。
陶勇指出,在湛江科技學院這樣優越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固然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但若忽略了與人的溝通交流,忽視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和關懷,那么所學到的就只是“真理的一維投影”。他鼓勵學子增加“神經細胞的突觸”,拓展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就像我作為一名醫生,”陶勇深情地說,“如果我只關注翻開眼皮檢查眼睛本身,而忽略了目光中蘊含的故事,那我就錯過了醫學的全部意義,只能成為一個技術員,而非真正的醫學家。”
最后,他寄語學子: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要牢記今日分享的故事,在遭遇挫折時永遠記得“向著光,陰影就會被甩在身后”。這番話語為整場講座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學子們的人生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智慧互動,問題導向的人生哲學
在互動環節,湛江科技學院的學生們踴躍提問,陶勇以充滿哲思的回答引發了全場深思。
一名學生提到,讀《目光》中“真正的光明在于自己的內心”這句話有感,在漫長人生中應該靠什么來堅守自己內心的光明?
陶勇坦言,喊一次口號容易,但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會挑戰自己的內心。他分享了兩個堅守內心的智慧來源:一是從外面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他提到《薄伽梵歌》這本印度史詩級書籍;也提到十個手指彈鋼琴比一個手指輕彈鋼琴更有智慧。二是禪學思想,拋棄陳舊的框架式經驗,轉變為直覺體驗式的引導。他鼓勵大家在人生旅途中,保持開放的理念,不被過去經驗束縛。
面對學生關于將來身份轉變的困惑,陶勇分享:“業績導向型是在做加法,注重數量積累。問題導向型則是在做乘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突破性成長。”他以眼內液檢測技術的研發為例,說明當時正是源于臨床問題的驅動。他強調選擇人生路徑需聽從內心,“做自己就好”。
關于如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他建議善用團隊力量提升效率,并強調“發現自己”比“培養興趣”更重要。“‘蘋果是紅的’是天然屬性,‘蘋果應該是紅的’是后天灌輸。要勇敢發掘內心真正的熱愛,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詢問如何平衡公益理想與現實生計時,陶勇向這位“有情懷”的學子致敬。他指出,做公益既要接受其帶來的社會價值滿足感,也要思考如何將公益做成品牌。“就像‘愛百福’盲童救助機構,當公益項目形成品牌影響力時,資金支持自然會來。”他建議學子在公益道路上既要懷抱理想,也要平衡心態,懂得創造“面包”。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幕,簽書合影環節氣氛溫馨。學子們手捧《目光》等待,年輕的臉龐上閃爍著被點亮的笑容。
“陶勇醫生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醫學之外更廣闊的人生境界,理解了在善惡之間依然可以選擇善良的勇氣。”一位學生分享道。
正如陶勇所說,這場講座不僅在分享醫學見解,更在湛科學子心中播下了追尋真理、堅守初心的種子。透過醫學“窺鏡”,他讓學子們看見了生命的意義,也看見了屬于自己的光明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