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至9日,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主辦、湛江市愛鳥協會承辦、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支持的全國遷徙猛禽監測網絡2025秋季線下研討會在湛江成功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份的監測網絡成員、行業專家齊聚雷州半島,以 “規范監測標準、共享監測數據、凝聚保護合力” 為核心,共商猛禽保護與監測事業發展大計,為東亞 - 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生態守護注入新動能。

聚焦核心需求 搭建專業交流平臺
猛禽作為生態環境的 “指示物種”,其種群動態直接反映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我國所有猛禽均為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然而長期以來,國內猛禽監測面臨操作規范不統一、數據共享機制缺失、資金保障不足等行業痛點,制約了保護科研工作的系統性推進。此次研討會延續SEE任鳥飛項目2023年發起的 “遷徙猛禽監測網絡” 建設宗旨,精準回應行業需求,為全國監測機構搭建了經驗交流與技術協作的關鍵平臺。
活動現場,湛江市愛鳥協會重點介紹了雷州半島的生態優勢:作為東亞 - 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節點,該半島形如 “生態漏斗” 延伸至南海,成為猛禽跨海遷徙的必經之地。其中豪郎村監測點單日最大監測量達1371只,徐聞南極村憑借 “中國大陸最南端” 的地理優勢,成為監測猛禽跨海遷徙的絕佳位點,兩地監測成果獲全國同行廣泛認可。

多維議程并行 凝聚跨域保護共識
為期兩天的活動兼顧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議程緊湊豐富:
11月8日學術交流專場:來自廣西冠頭嶺、重慶平行嶺、成都龍泉山、大連老鐵山等11個核心監測點的代表,按地理由南至北分享了監測經驗與現實挑戰,洛陽、天津等新監測點通過線上形式介紹了起步階段的探索規劃。行業專家朱磊帶來6種猛禽遷徙研究的專題分享,深入解析遷徙節律與生態影響因素;湛江市愛鳥協會就反盜獵巡護工作展開交流,分享 “監測 + 巡護” 的湛江模式。圓桌論壇環節,與會人員圍繞監測規范迭代、數據共享平臺建設、跨區域協作機制等關鍵議題達成共識,明確將進一步優化《遷徙猛禽監測網絡工作指南》,推動全國監測數據的標準化匯總。
11月9日戶外實踐交流:參會人員赴徐聞燈樓角監測點開展實地觀測,近距離感受雷州半島作為遷徙候鳥 “覓食停歇地” 的生態價值。現場觀測到鳳頭蜂鷹、普通鵟等遷徙猛禽集群過境,直觀印證了該區域在遷徙路線中的核心作用,實現了理論探討與實踐觀察的深度結合。

立足湛江優勢 貢獻全國保護力量
此次研討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湛江在全國鳥類保護領域的影響力,更讓雷州半島的海岸生境優勢與監測成果獲得行業廣泛認可。作為全國猛禽監測網絡的重要節點,湛江已連續多年為遷徙猛禽提供安全棲息地,其監測數據為《中國大陸遷徙猛禽秋季遷徙報告》提供了關鍵支撐——該報告顯示,全國11個核心監測點 2023 年秋季共記錄猛禽39種15萬余只,其中湛江監測點的數據對描繪遷徙時空規律具有重要價值。
湛江市愛鳥協會負責人表示,湛江將持續發揮東亞 - 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關鍵節點作用,進一步完善豪郎村、南極村等監測點建設,深化與全國各監測點的協作,在監測規范推廣、反盜獵巡護、公眾科普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全國猛禽保護貢獻更多 “湛江力量”,助力構建 “天地一體、跨域聯動” 的猛禽保護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