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雷州白沙鎮邦塘村李晉熙的族人發來照片:被臺風“麥德姆”吹倒的李晉熙故居的墻體正在翻修,2014年12月湛江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湛江市名址·李晉熙故居”的牌子赫然入目。
筆者整理李晉熙(字春卿)的《漉云齋集句》已經十年,對于李晉熙也算了解。李晉熙光緒十一年中舉,十六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宣統二年任農工商部主事。曾主講于遂溪潛移書院、湯顯祖創辦的徐聞貴生書院。其《漉云齋集句》是李晉熙數十載殫精竭慮,持之以恒的結晶,量大而質高,昔日影響頗大。“嶺南才子”陳喬森稱為“奇俊不可及”。
集句詩是中國傳統詩詞領域中的一朵奇葩,屬于典型的“借別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從古詩里選取現成詩句,重新組合卻格律謹嚴,內容連貫,獨出心裁,別有洞天。
集句詩起源于晉代,壯大于南宋,中衰于金元而繁榮于明清。《漉云齋集句》前八卷為“集唐雜句”,第九卷是“集少陵句”,第十卷為“集白香山句”,皆屬于集唐;最后兩卷為集蘇東坡與陸放翁。而且全書大部分為集句詩中最具難度的五、七言律詩。“集唐雜句”第一卷,就涉及著名的唐代詩人175人,僅此一點,足以驚世駭俗。
無奈許久以來,大家提及“雷州文化”,聚焦往往在“流寓文化”——歷史上被貶謫至此的官員、文人墨客帶來的中原文明——如解縉、蘇軾、蘇轍、寇準、秦觀、湯顯祖、李綱等的著述創作、教育興學、藝術傳承等。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本土名家李晉熙的意義與價值——其發小陸應暄曰:“充其所學,必能追少陵香山玉局及吾家劍南之后。”是故從本土文化的意義上考察,《漉云齋集句》亦堪稱雷州一絕。
同時,《漉云齋集句》顯示了成熟期的清代集句詩的主要特點。如嚴格遵循“句不重出”的原則,每首集句詩作者亦不重出。且十分追求重新組合后的整體意境革新。洋洋1044首里近萬句唐詩,僅此“句不重出”一項,在全靠刻板與手抄的清代,難度可想而知。而清代士大夫將集句視為展示才學的載體,試人有才無才常以對對聯為測試標準。故此,在《漉云齋集句》里,純粹“詩的”即文學性的成分獨占鰲頭。
一句話,湛江大有必要擦亮李晉熙這塊文化名片,例如修葺故居,搜集展品,編寫年表與傳記——我們已經做了一部分工作,如湛江科技學院已經成立了“李晉熙研究中心”——但是仍然有更多的處女地亟待開墾,還請有關部門更加關注。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