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記錄·友誼長存”——中美友好交往故事薈系列活動日前在美國洛杉磯和鹽湖城舉行。其間,中美合拍紀錄片《鼓嶺家書》《斯諾·未竟之路》在美國展映,講述新時代鼓嶺情緣、斯諾故事。美國友好人士認為,紀錄片呈現的歷史體現了美中兩國人民跨越百年的真摯情誼,是美中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期待兩國人民繼續增進交流,為兩國關系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未來,從而構建更美好的未來”
《鼓嶺家書》是首部以中美合拍方式、通過國際視角講述鼓嶺故事的紀錄片。影片以美國高中生霍莉·布拉德舍追尋先輩瑪麗·卡爾頓醫生等人在鼓嶺的人生足跡為主線,以“歷史與當下”雙時空敘事的方式,呈現出跨越百年的中美民間情誼。
在尋訪過程中,霍莉不僅重溫了百年前先輩的鼓嶺情緣,更切身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中國社會的生機活力。紀錄片的另一位主線人物周天懿是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她和導師正在開展“鼓嶺家·譜”項目,致力于保存鼓嶺的百年故事。她和霍莉結伴同行,兩人友誼的種子生根發芽,用一場青春之約書寫了新時代的鼓嶺故事。
“這部紀錄片非常精彩。”美國中學教師、鼓嶺文化研究學者埃里克·約翰斯頓表示,影片向現在的人們展示美國與中國的友好交往歷史與密切聯系。“這樣的影片能夠搭建美中之間情感與友誼的橋梁,促進兩國民間交流。”
“每一個展現美中兩國人民情誼的故事,都能推動美中兩國關系向好發展。”美國好萊塢知名編劇鮑勃·安德伍德表示,紀錄片講述的故事非常感人。各國青少年應該多交往,以避免受到偏見與誤解的影響。
洛杉磯郡前郡長麥克·安東諾維奇說,未來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真實發生的歷史,了解鼓嶺故事這段歷史對大家來說至關重要。“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未來,從而構建更美好的未來。”
中美電影節和電視節主席、美國鷹龍傳媒公司董事長蘇彥韜表示,希望通過在電影節上展映這部影片,讓更多人了解鼓嶺故事,并通過促進影視界交流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情誼。
“喚醒共同歷史記憶,延續跨太平洋的友誼”
紀錄片《斯諾·未竟之路》以美國女記者海倫·福斯特·斯諾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紀行為背景,通過其侄孫亞當·福斯特重走“斯諾之路”的視角,呈現中美民間百年來的友好交往歷程,展示新世紀以來兩國人民對增進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期待。影片跨越上海、北京、西安、寶雞及鹽湖城等多個城市取景,實地尋訪當年海倫及其丈夫——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共同采寫《紅星照耀中國》等經典名作時的經歷。
“紀錄片讓我非常感動。”海倫·福斯特·斯諾基金會執行董事埃里克·奇普曼表示,自己19歲開始學習中文,海倫的故事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數十年前,海倫為架設美中友誼橋梁作出巨大努力。現在該基金會正在猶他州助力中文教學推廣。“這樣的項目可以促進美中民間友好,對于美中關系發展至關重要。”奇普曼認為,要想培養良好的美中關系,必須讓更多美國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
據了解,現在猶他州近百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超過1萬名在校學生學習中文。猶他州教育工作者埃里克·埃斯普林表示,這部紀錄片“非常鼓舞人心”。即便當前美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兩國人民仍然可以攜手同行,深入交流,增進友誼。
海倫·福斯特·斯諾基金會創始人兼名譽主席亞當·福斯特表示,在拍攝紀錄片時,他沿著海倫的足跡前行。與幾十年前相比,上海、北京、西安、寶雞等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一段難忘的體驗,既能了解斯諾夫婦曾經的經歷,又能目睹中國的風貌。”福斯特表示,只有到別人生活的地方結識當地民眾,才能真正理解他們。這正是斯諾夫婦留下的精神財富。這段歷史證明美中關系有著深厚的根基。多年來,美中兩國在許多議題上都成功地開展合作。“對于兩國民眾而言,這部影片能喚醒共同歷史記憶,延續跨太平洋的友誼。”
“兩國人民交流越多,就越能相互了解,減少誤解和沖突”
在接受采訪時,美國友好人士紛紛表示,他們對美中關系的未來抱有信心,美中兩國人民可以成為伙伴和朋友,應該排除各種干擾和破壞,增進各領域交流與合作。
約翰斯頓此前曾帶領美國學生前往鼓嶺,采訪當地民眾,記錄鼓嶺故事。“我們始終在努力記錄并分享這一歷史,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美中兩國學生在此過程中結下的深厚情誼。”約翰斯頓說,任何能增進美中民間交流、友誼與理解的事情都值得去做。“正如紀錄片《鼓嶺家書》傳遞的觀點,美中人民越多地走到一起,就能更好地了解彼此。鼓嶺精神將越來越多的美中青年凝聚在一起,不斷建立新的友誼,共同傳承鼓嶺情緣。”
安東諾維奇表示,從長遠來看,美中兩國關系將不斷向前發展。期待美中兩國攜手共進,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美國帕拉代姆影業公司總裁凱西·威廉姆斯表示,海倫是溝通美中兩國的“筑橋者”,其精神遺產將繼續激勵美中關系發展。“美中是兩個偉大的國家,兩國做朋友,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
“看過紀錄片,我對美中關系的未來信心更強了。”奇普曼表示,“我始終深信美中人民之間是友好的。我們十分愿意相互交往交流。兩國人民交流越多,就越能相互了解,減少誤解和沖突。”(記者 李志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