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湛江市首個荔枝智慧監測示范園在廉江市良垌鎮新村仔村正式揭牌。該示范園的建成投用,標志著當地荔枝產業數字化轉型邁入新階段,將為全市智慧農業發展提供重要實踐參考。(據11月3日《湛江日報》)
當傳統農業遇上數字技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湛江首個荔枝智慧監測示范園的揭牌,給出了生動答案。從傳統種植到智慧管理,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這場“數字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業的面貌。
傳統荔枝種植,靠的是農戶的“土經驗”:憑手感摸土壤干濕,靠肉眼辨病蟲害,看云層猜天氣。遇上臺風、暴雨,往往只能“聽天由命”。如今“四情監測系統”的登場,把模糊的“感覺”變成精準的“數據”:土壤濕度多少、蟲害風險幾何、暴雨何時將至,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讓田間管理有了科學坐標。可以說,這種轉變撕掉了農業“靠天吃飯”的標簽,讓“知天而作”有了實實在在的依托。
有人說,農業的底色是土,但未來的亮色在“數”。湛江作為農業大市,熱帶作物資源豐富,過去曾受限于“粗放管理、經驗種植”的瓶頸。就像荔枝,產量忽高忽低、品質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生長環境的把控不夠精細。現在,智慧監測系統給每棵樹“建檔”,從開花到結果全程跟蹤,施肥、打藥不再憑感覺,而是按數據“精準投喂”,這不僅能穩住產量,更能提升品質。當“湛江荔枝”從“靠運氣”變成“靠技術”,品牌價值自然水漲船高。
此外,智慧農業還能激活農村經濟新動能。隨著技術的普及,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返鄉創業,參與到現代農業中來。新農人握著平板電腦巡視果園,傳感器記錄著每顆荔枝的生長數據,無人機掠過枝頭,拍下果實成熟度的高清影像;手機APP里,土壤濕度、光照時長、果實甜度實時更新,輕輕一點就能調派灌溉設備……這些年輕人帶著鍵盤和代碼回到田間,讓老果園結出“智慧果”,他們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是具備科技素養的“新農人”。
進一步來說,智慧監測系統的意義,還在于推動湛江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園不是“花架子”,而是能落地、能推廣的樣本。湛江的菠蘿、芒果、紅橙等特色作物,哪一樣不需要精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都能借鑒這套“監測+預警+管理”的模式。想象一下,當每個果園都有“智慧大腦”,全市農業就能形成一張數字網絡,從單產提升到市場預判,從風險防控到品牌打造,都能有數據撐腰。這樣的實踐相信能為全市智慧農業畫下清晰的路線圖,也讓傳統農業看到“數字賦能”的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