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雷州市覃斗鎮流沙村,三年來“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帶來的改變,不顯于響亮的口號,而藏于溫暖的日常。幾組平凡而真切的鏡頭,正勾勒出群眾獲得感最真實的模樣。

鏡頭一:工資條與團圓飯
在廣東尊鼎珍珠有限公司的加工廠內,工人們正低頭熟練地分揀著珍珠。公司總監許小填向記者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對比:“2016年我們回來時,請一個工人一天是60到80元。現在,普通的揀選工人日薪在150元左右,而技術含量更高的植核工,日薪可達200元。”這不僅是賬面上的變化,更是產業升級的體現。車間里的員工,有的已在此工作近十年,有的是近兩年才返鄉加入的年輕人。一位正在忙碌的女工向記者坦言:“在這里做工,走幾步路就到家。小孩放學有熱飯吃,老人身體不舒服,馬上就能回去照看。”她笑了笑,“錢賺到了,家也顧上了,心里踏實。”

鏡頭二:路燈下的廣場與嶄新的產業園
傍晚時分,流沙村新裝的路燈漸次亮起。村中的文化廣場上,很快聚起了散步休閑的村民。“現在晚上很熱鬧,很多人來逛街,還有直播唱歌的。”許小填說。廣場一側,小吃攤飄來香氣,孩子們在空地上追逐嬉戲。
與廣場相隔不遠,是尊鼎珍珠新建成的產業園一期項目。許小填介紹,這個一體化產業基地旨在將分散的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集中起來。對于未來,他的愿景很具體:“我們希望游客來了,不僅能看珍珠怎么從貝里取出來,怎么加工成飾品,還能在這里逛一逛,帶些手信回家。”

鏡頭三:教授與“大肚子”珍珠貝
產業發展的底氣,離不開科技支撐。在村里的“科技小院”,廣東海洋大學“雙百行動”項目負責人楊創業副教授手持一個珍珠貝,向記者解釋:“我們培育的‘海選1號’,它的‘肚子’更大,專業上叫殼寬系數大。這有什么好處?植入珠核后不容易吐核,能提高珍珠貝的留核率,還能養出更大的珍珠。”

這個看似微小的特性,直接關聯著珠農的收益。“它的育珠性能,能比普通貝提高20%左右。”楊教授表示。正是這項技術,讓企業有信心免費向周邊農戶發放貝苗,并提供技術指導,帶動他們共同發展。
記者手記
流沙村的變化,并非一蹴而就。它源于“百千萬工程”推動下,本土產業的穩步發展創造了“家門口”的崗位,讓村民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基礎設施持續投入,讓村莊夜晚“亮”起來、人氣“聚”起來,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科技賦能傳統珍珠產業,讓增收之路越走越穩,凝聚起共同發展的合力。這些變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實實在在印在工資條的漲幅里、廣場的歡聲笑語中、珠農豐收的喜悅里,最終匯聚成安居樂業的幸福圖景,書寫出“百千萬工程”在鄉村大地上“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生動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