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個成長的季節。在燦爛的陽光中,一群群小朋友歡快地走出幼兒園,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日前,市內多所幼兒園為孩子們舉辦了幼兒園畢業禮,師生、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
共同見證成長的腳步。記者劉冀城 攝
花樣畢業典禮
“高校+幼教”
讓愛的教育有溫度更有深度
湛江市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拾光·向未來”的畢業禮上充滿童真的節目無不展現著孩子們對成長的感悟以及對師長的感恩。“三年前,你們還是哭鬧著要媽媽的小不點;今天,你們是自信登臺的小少年。”湛江市第一幼兒園園長朱立濤的畢業祝福溫情款款,而全體幼兒齊唱的《感謝》與教師合唱的《希望你被這個世界愛著》,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不少家長眼眶濕潤。
音樂廳外的課程成果展同樣引人駐足:融合赤坎騎樓紋樣的文創、復刻古門環的泥塑作品、用廢舊材料拼貼的“老相機”……這些充滿時光印記的小物件,既是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探究成果,更是“高校+幼教”協同創新的生動見證。2022年11月,嶺南師范學院教科院選派學前教育系徐寶良教授掛職市一幼副園長,由此開啟了“高校智慧”賦能幼教發展的新篇章。高校的學術資源與幼教實踐緊密結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本土歷史元素,讓赤坎老街、騎樓文化走進課堂;在師資培養上搭建“教研共同體”,邀請嶺師專家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在教學創新中推行“項目式學習”,指導教師設計“與時同行”等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制作計時工具、記錄老街見聞的過程中,培養觀察與創新能力。
市一幼“高校+幼教”的協同模式,讓教育既有溫度,又有深度。(記者 潘潔婷)
對未來充滿希望。記者 劉冀城 攝
市一幼小朋友的手工。記者 劉冀城 攝
“勇敢之夜”
培養孩子面對新挑戰的信心
“媽媽,老師說今晚不回家,解放爸爸媽媽。” 王女士的孩子興奮地告知幼兒園的 “勇敢之夜” 活動。這是為畢業班孩子舉辦的特別活動,通過集體游戲、自主洗漱等環節,助其克服膽怯,培養獨立能力,為幼小銜接積累信心。
傍晚,孩子們在幼兒園開啟奇妙夜晚:熒光棒隨音樂舞動成 “星空”,睡衣 T 臺秀展現獨特風采,手電筒探秘角落尋 “寶藏”,觀影時笑聲與驚嘆聲此起彼伏。
孩子說在幼兒園過夜很開心,還約了同學上同一所小學。多數孩子享受其中,從起初的忐忑到積極參與,他們對 “勇敢” 有了新理解:“是害怕也不放棄”“是自己一個人睡覺”。
家長趙女士感慨孩子的成長,從入園哭鬧到適應集體,“十分感謝老師的付出”。老師寄語:勇敢之夜只是小挑戰,愿孩子們帶著勇氣與自信迎接小學,永遠做小勇士,一路繁花相伴。(記者 周穎)
下一站小學。通訊員供圖
暑假是“緩沖帶”更是“準備期”
這個暑假,成為銜接“幼兒園自由”與“小學規律”的關鍵過渡期。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孩子的學習、生活與運動習慣?老師、家長與孩子們有著各自的思考與規劃。
從“玩中學”到“學有規”
市一幼的李老師建議:“暑假不必急于提前學習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任務意識’。比如每天固定30分鐘閱讀時間,讓孩子自己整理繪本;通過‘制定暑假計劃’游戲,教他們認識時間、規劃任務。”幼兒園在嶺師專家指導下開展的“小書包整理”“課堂模擬”等活動,正是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
龍鳳胎兄妹謝弘哲、謝欣怡的媽媽計劃從“專注力”入手:“小學一節課40分鐘,比幼兒園活動時間長。暑假打算每天陪他們玩15分鐘拼圖、搭積木,慢慢延長專注時長,再過渡到坐姿、握筆姿勢的練習。”而黃梓瑤的家長則選擇報讀繪畫興趣班:“不是為了學技能,而是通過每周一次的課程,讓孩子適應‘按時上課、完成任務’的節奏。”
孩子們對小學的學習充滿期待。“我想每天背新書包,和同桌一起寫作業!”即將升入赤坎區某小學的小苑說,她已經讓媽媽買了拼音卡片,打算暑假和小伙伴“玩拼音游戲”。
現場有小朋友喜歡的“哪吒”。通訊員供圖
生活習慣:
從“被照顧”到“能自理”
“小學沒有老師喂飯、幫忙穿衣服了,自己的事情得自己做。”市一幼大三班老師在畢業前的家長會上反復強調。對此,家長蘇女士已有規劃:“暑假要讓孩子練習系鞋帶、整理書桌,每天分擔一點家務,比如擺碗筷、倒垃圾。以前總覺得他小,現在發現,放手讓他做,他反而更自信了。”
生活習慣的培養還包括規律作息。“幼兒園午睡時間長,小學中午多是休息或自習。”園長朱立濤建議,孩子們暑假可逐步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午睡時間縮短至1小時左右,晚餐后預留固定的“自主活動+親子閱讀”時間,為小學的作息節奏鋪路。
“我已經學會自己穿衣、疊被子啦!”鄧淇小朋友驕傲地展示著幼兒園學到的技能,“上小學后,我還要自己整理書包,不讓媽媽幫忙。”
孩子們穿著睡衣到幼兒園。通訊員供圖
運動習慣:
讓“活力”成為成長的底色
“小學有體育課、運動會,良好的體能是適應新生活的基礎。”徐寶良教授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建議,“暑假每天保證1-2小時戶外活動,跳繩、跑步、拍球都是不錯的選擇,既能增強體質,也能培養協調性。”
未來期盼:
帶著溫暖勇敢出發
“小學有大大的操場嗎?”“老師會像幼兒園一樣給我們講故事嗎?”面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孩子們既好奇又憧憬。梓涵小朋友的愿望很簡單:“希望能交到新朋友。”
家長們更關注孩子能否適應。“希望孩子能快速融入集體,每天開開心心上學。”家長陳爸爸說。蘇女士則相信:“幼兒園三年培養的自信和好奇心,就是他面對新環境的‘底氣’。”
老師們的期盼則帶著傳承的溫度。“小學是更廣闊的天地,但我們教給孩子的‘友愛、分享、探索’,會是他們永遠的指南針。”李老師說,“愿這份溫暖會一直陪著他們。”
是的,這個暑假既是對幼兒園生活的告別,也是對小學生活的準備。孩子們,愿你們帶著大家的愛與祝福,勇敢向前!(記者 潘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