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嶺南中醫的沃土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醫者,以雙手為刃,以仁心為引,五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患者的脊梁與健康。在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的正骨門診,招仕富教授的身影始終忙碌——從粵西鄉鄰到跨省求醫者,甚至遠渡重洋的患者,皆因他獨具匠心的“招氏平衡整脊正骨手法”慕名而來。他指尖下的力道,既有傳統正骨的厚重,亦有創新療法的靈動;他診桌前的身影,既是嚴謹的醫者,又是傳道的師者。
從赤腳醫生到嶺南傷科領軍人物,從醫院管理者到堅守一線的“銀發戰士”,招仕富用半個世紀的時光,書寫了一部“大醫精誠”傳奇。他主編醫書、培育桃李,將學術薪火相傳;他拒享清閑、甘守診臺,以古稀之年詮釋“醫者父母心”的深意。正如他所言:“能與我深愛的中醫做伴一輩子,看著一個個患者恢復如初,便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在這片杏林之中,招仕富教授如一株蒼勁的青松,以醫術為根,以仁德為冠,彰顯了一個中醫人的精神風骨。
招仕富教授帶著弟子、骨傷科四區主任朱一文查房。
傾囊相授傳絕技:
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的傳承與騰飛
在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招仕富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招仕富正一絲不茍地為年輕醫生示范手法,從獨具嶺南特色的招氏平衡整脊正骨技術,到針灸、推拿、點穴等技藝,他都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他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樣的畫面,每周都會在這間診室里呈現。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招仕富常說,骨科事業的發展不能僅靠一己之力,需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團隊。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一代代弟子茁壯成長,使招氏嶺南傷科后繼有人、后繼有術,讓這門凝聚傳統智慧的技藝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培養后輩上,招仕富強調做醫生要先學會做人。醫術可以慢慢不斷提高,但醫德必須從一開始就立得住。有位名醫說過: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也就是說,一個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顆仁心。因為他每天面對的不僅是一次次疾病,更是一個個有情感的人。“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溫暖人心的話,會給患者心靈上帶來莫大的撫慰,更是讓人感受到人性的絲絲暖意。此外,一門醫術的傳承不能僅靠口耳相傳。為此,他建立了系統的傳承機制:從基礎理論教學到臨床實操指導,從病例分析到手法技能考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承體系。在帶教過程中,招仕富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醫生,為臨床實操賦能。
招仕富教授在授課。
數十年來,招仕富以博大的胸懷培養了大批骨傷科精英,帶教傳承的弟子達數百人,他的學生遍布粵西乃至南粵大地,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各地醫院的骨傷脊柱病科主任、學科帶頭人等,形成了招氏平衡整脊法的傳承網絡。其中,得意門生朱一文自2005年起追隨其學習,如今已成長為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骨傷科四區主任、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并擔任招仕富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一職,他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關節炎等脊柱關節骨病引起的骨科痛癥等領域頗有建樹。另一突出傳承人吳東明,現為醫院骨傷科三區主任,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并擔任湛江市中西醫學會骨傷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湛江市醫學會脊柱外科分會第一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他在2019年被評為“湛江好醫生”,2024年被湛江市授予“湛江市名中醫”稱號。
更令人欣慰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招氏門下一批批研究生畢業后進入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國家三甲醫院,并成長為專科骨干、學科學術帶頭人。此外,許多弟子扎根基層,成為縣域醫療的中堅力量,他們將招氏平衡整脊法帶到縣域醫療一線,讓基層群眾也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正骨服務。
除了在醫院帶教,招仕富還堅持利用周末時間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帶教。近10年來,每周他都會抽出周末時間,前往各(縣、市)、鎮醫院、中醫館進行幫扶工作。“基層最缺好醫生,我要把技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老專家的赤子之心。
在遂溪縣,招仕富手把手教導當地醫生掌握基本整脊手法;在廉江市,他耐心為醫生講解常見骨傷的診斷要點;在吳川市,他都定期現場辦班演示如何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這些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粵西多個鄉鎮。
在招仕富教授的引領下,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骨傷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該科室現已成為廣東省中醫重點專科、名專科,并創建了骨傷研究所、廣東省名中醫工作室,成為嶺南招氏傷科的重要傳承基地。醫院設置四大病區,床位從260張擴增至300張,仍供不應求,來自粵西乃至全國的患者慕名而至。
招仕富教授在義診。
近年來,醫院進一步強化中醫正骨特色門診建設,為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的臨床研究和推廣應用提供了堅實平臺,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作為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廣泛推廣,影響力輻射全國,成為區域性中醫骨傷領域的標桿之一。
招仕富教授不僅注重臨床實踐,更重視理論總結。招仕富學術體系以中醫理論為根基,現代技術為羽翼,其創立的骨傷科無創與微創相結合的診療技術、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理念、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現代中醫傷科學術發展觀構建起了招仕富學術系統的“四梁八柱”。其中,他創新性提出“無創—微創協同診療”理念,通過微創技術將復雜骨折簡化為易治類型。在廣東省“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中,經省級課題驗證,招仕富團隊相關成果發表論文10余篇。其研發的“平衡整脊三部十八法”“平衡整脊正骨四部二十四法”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通過三維空間矯正技術實現椎體六自由度位移復位。臨床研究顯示,該技術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有效率94%,遠期優良率82%,獲市廳級科技進步獎等獎項。至此,“平衡正骨整脊微創手術—中藥調理—功能康復”綜合診療路徑得以完善。其團隊主持研發的三龍通痹湯等特色制劑(散、膏、酒劑)形成系列治療方案輻射至粵港澳大灣區,形成顯著的區域品牌效應,為中醫骨傷科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典范樣本。
他參與主編了《現代老年骨科全書》《老年骨科用藥指南》《當代中國骨科臨床康復》等多部醫學專著,在國內外各類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著作論文50余篇。其原創的“三龍通痹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成果刊發在國家級《中醫雜志》上。在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嶺南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被列為省中醫適宜特色技術推廣項目,使這項特色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招仕富教授用畢生心血鑄就的不僅是個人醫術的高峰,更是一個枝繁葉茂的學術體系。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絕技,讓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如今,這門技藝已不僅是一項療法,更成為嶺南中醫的一張亮麗名片,而招仕富,正是這張名片背后最堅定的守護者與引路人。
招仕富教授在“中醫夜市”活動中為群眾義診。
退休不退志:
七旬名中醫堅守正骨門診
清晨八點,招仕富教授早已來到病房查視病人;8時半來到診室坐診,銀絲在晨光中泛著柔和的光澤。窗外的大樹綠了一載又一載,這位七旬老中醫的白大褂卻始終如一的潔白挺括。
本應含飴弄孫的年紀,招仕富卻依然在診室里為患者細心診治。“人非鐵打,我也怕哪天突然倒下。”他坦言,“既然選擇了這身白大褂,只要還能動,就要為患者盡一份心力。”
為此,招仕富曾兩次延遲退休,比正常退休時間晚了8年。子女想讓他早點退下來,接其到廣州頤養天年,特別是在動過腹股直疝后,招仕富的身體更讓人擔憂,但也被他婉拒。有不少國內外醫療集團,私立醫院高薪邀請其坐診,他也不為所動。
從醫院領導崗位退下后,招仕富一方面承擔起正骨門診的顧問指導工作,另一方面依然堅守臨床一線。每周五天雷打不動的門診,周末還奔波于吳川、廉江等基層醫院,這位古稀醫者的日程表比許多年輕人還要滿。在“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里,他手把手帶教基層醫生;在偏遠鄉村的義診現場,總能看到他帶著弟子們忙碌的身影,用行動詮釋著“退休不退志”的堅守。
招仕富教授在正骨門診為患者治療。
他深情地表示,“作為一名有五十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我的目標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人民健康奉獻一生,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作為一名中醫,我要不斷傳承、創新,培養更多的后人,讓傳統的嶺南正骨整脊療法繼續發揚光大。”在迎來執業五十周年之際,他接連獲得醫院技術創新獎、卓越貢獻獎、“終身成就獎”“光榮執業五十年”等殊榮,但最讓他珍視的,還是診室里患者康復后的笑臉。
“立足傳統,守正創新,將嶺南骨傷派技術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你說是目標也好,信仰也好,一輩子就是為了這個努力。如今,看到年輕一代能夠獨當一面,后繼有人,我們感到非常欣慰。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繼續和大家一起干。”
招仕富的話語樸實卻充滿力量,道出了一位老中醫半個世紀堅守的初心。從青絲到白發,從學徒到名醫,他始終以“傳承”為己任,以“創新”為使命,將嶺南正骨這一寶貴的醫學遺產薪火相傳。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醫者的執著,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種精神的守望。
如今,嶺南正骨技術已在他的弟子手中發揚光大,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接過接力棒,繼續守護百姓的筋骨健康。招仕富的欣慰,正是源于這份生生不息的傳承。未來,這位七旬仍堅守一線的老中醫,也將繼續以銀針為筆,以仁心為墨,書寫屬于中醫人的不朽傳奇。嶺南正骨也必將走得更遠,惠及更多患者。









